学校介绍

b体育登陆(体育中学)是一所培养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专业学校,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的2021-2024周期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基地,隶属荆门市文化和旅游局(荆门市体育局),属市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学校占地面积80134㎡,总建筑面积18626㎡。学校位于荆门市生态运动公园西南区域,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堪称花园式学校。

湖北省体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发表日期:2020-01-01 21:51:09 来源:b体育登陆

湖北省体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运动员

  文化教育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积极推进《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体育总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23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加强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制定本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提高运动员综合素质,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和我省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

  通过试点,初步建立业余训练阶段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管理体制、工作模式、运行机制和评估体系;细化青少年运动员保障配套措施,完善青少年运动员保障相关政策,探索运动员保障工作新的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

  三、工作原则

  试点工作坚持以省体育局、教育厅为主导,以承担试点任务的市(州)体育局为主体;坚持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坚持改革创新,鼓励大胆尝试,用发展的思路、改革的办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举措,不断探索新时期新阶段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新路子。

  四、实施内容

  (一)改革管理体制,创新工作机制,促进学校发展。各市(州)要研究并加快体育运动学校和业余体校管理体制改革步伐,使体校建设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和统筹管理,鉴于各市(州)体育运动学校和业余体校接受训练和教育的主体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教师和学生要享受九年义务教育同等待遇,落实教育经费和各项保障;建立体育、教育部门文化教育的联席会议制度和督导制度,形成体育和教育部门共管、以体育部门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体育运动学校和业余体校的日常管理、运动员训练、参赛,教练员配备和培训等以体育行政部门为主。运动员文化教育,包括教学管理、优秀文化教师选派、教师培训等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

  (二)改革办学体制,创新运作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各市(州)要以探索新时期新阶段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为重点,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创新运作模式,实施包括校长负责制、教练员责任制在内的运动员文化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定有关少年儿童体育学校、体育运动学校文化教育准入标准和管理、考核办法。

  (三)改革合作机制,创新培养方式,提升办学质量。各市(州)要积极探索体教结合模式,实现与当地优质教育资源的结合;业余体校由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共同管理,可与普通中小学校联合办学,文化课学习由学校管理与实施,义务教育阶段业余体校学生必须完成九年文化学习任务,探索青少年训练和文化教育规律,合理安排业余体校运动员学习和训练时间,要求文化课时数与九年义务教育时数保持基本一致;训练及日常管理工作由业余体校管理与实施。业余体校日常训练在体育系统的场馆或学校进行,但都要做到经费、场地、器材、专职教练员、训练时间“五落实”。业余体校项目设置要突出重点,讲究效益,做好上下衔接。要严格进行体检和选材测试(包括骨龄检查、身体形态和机能评定、身体素质测验),根据学生文化教学和体育训练的需要,合理安排教学与训练计划;要按照国家青少年儿童体育教学训练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和任务要求,探索适合青少年特点的训练方法手段,提高训练质量,精减训练时间;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共同研究,尽量将比赛安排在假期(含周末)进行,尝试在省级青少年比赛中增加运动员文化课考试内容。

  (四)改革条块模式,创新输送平台,扩大选材网络。全面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切实增强做好体教结合工作的自觉性。培养优秀体育人才既是体育部门的责任,也是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要任务,是建设教育、体育强省,实现教育、体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各级体育传统校、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要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考核,每两年检查评估一次,每四年重新审批命名,由教育、体育部门共同组织、共同评估、共同命名、共同扶持。各市、县(市、区)都要创建一批本级体育传统校、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学校和青少年奥林匹克体育俱乐部,逐步做到小学、初中、高中层层衔接、形成系统的训练网络体系,并给予必要的政策和经费支持。

  (五)改革结构体系,创新人本理念,推进多元发展。坚持“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多元发展、特色办学”的理念,体校学生可以代表体育、教育部门或联办学校参加上级体育、教育部门举办的体育竞赛,取得优异成绩的,体育、教育部门或学校应当给予奖励。对达到运动员等级标准的学生,发给相应的运动等级证书。放宽优秀体育特长生进入各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学校的招生、入学、转学条件,每年招收体育特长生占当年学校招生计划3%~5%;对于特殊体育人才,经测试可采取免试或适当降低文化课考试成绩录取入学或转学;对优秀体育特长生进入本地重点初中、重点高中学习要给予录取照顾或奖励加分。确定1-5所省属高校接受达到一级运动员的高中体育特长生免试入学。同时,各市(州)要结合本地实际在青少年运动员的选招录用、训练营养补贴、社会保障、伤病防治、就读就业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办法,保障青少年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六)强化领导机制,完善保障体制,提高工作成效。

  各级体育和教育部门要把加强体教结合作为建设教育强省(市、县)、体育强省(市、县)的一项重大举措摆上应有位置,共同规划,共同部署,共同检查评估,共同表彰奖励,强化组织领导,提高保障程度。省体育局、省教育厅成立省体教结合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教体结合的日常工作,调查研究,调整和制定相关政策。各市、县(市、区)也要成立教体结合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领导、协调当地的教体结合工作。教育、体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分管领导定期会商制度,每年至少召开两次教体结合工作会商会,沟通情况,研究问题,落实政策,推进工作。要加大体育教师和教练员的培训、激励和双向交流力度。体育行政部门要选派优秀教练员、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深入学校指导运动训练、体育竞赛和特色体育项目推广;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师经培训合格,可申报体育教练员和裁判员系列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每年从体育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一定经费用于业余训练和培训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师,并对向社会开放的学校新建体育场地设施给予资金补助。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对长期从事青少年训练工作、潜心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体育教师,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培训学习等方面给予更多关心和政策倾斜。教育、体育部门共同对积极开展教体结合工作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在精神奖励的同时,统筹有关专项经费,加大物质奖励的力度。鼓励开发学校体育的有形无形资产,支持社会各界资助学校运动训练和体育比赛。

  五、工作保障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试点工作是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完善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的有益探索。各市(州)体育局、教育局要充分认识开展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组织实施,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领导,完善机构

  省体育总局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以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由分管的局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处室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承担试点任务的各市(州)体育局也要成立相应的试点工作领导机构,以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协调、服务指导和督促推进。

  (三)积极探索,总结提高

  《指导意见》实现了若干政策的重大突破和创新,试点工作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任务。各试点单位要在试点工作中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加强交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总结,及时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研究建立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积累经验。